Lookportweld

从炭窑木香到生态宝库 十八丁再被看见

走进太平十八丁,眼前是一幅独特的渔村风貌,高脚木屋沿河而建,渔船停泊在码头边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海风与炭窑散发出的木香。这里不但是马来西亚西海岸最大的红树林生态宝库,也是全马第一条铁路的起点,更承载了百年渔港的辉煌记忆。

然而,真正让十八丁在近十年“重生”的,并非单靠历史或自然,而是一个名为《看见十八丁》的社区营造计划。 2014年,一群关心地方文化与生态的工作者发起的《看见十八丁》,它不只让外人看见十八丁的独特,更让在地居民重新认识家乡、产生认同与骄傲。十八丁不再只是风景,而是成为一个以生态、生活与生产共生的地方创生范例。

修建全马第一条铁路

十八丁原名“砵威”(Port Weld),是英殖民时代的重要港口。太平因锡矿开采而繁荣,为了将矿产快速运出,1885年,英国殖民政府修建了全马第一条铁路,连接太平与十八丁。石碑依旧伫立,但火车已不复存在,留下的是这段划时代的历史。

除了港口身份,十八丁更拥有马来半岛最大面积的红树林保护区。这里孕育了超过28种红树植物、155种鸟类、112种鱼类与无数海洋生物。红树林不仅是天然海岸屏障,在2004年南亚海啸时,更成功保护了十八丁免于重创。

十年计划最大方向:以三生理念走向永续

《看见十八丁》社区营造计划总策划庄白棋指出,这10年来计划的最大方向,就是以“三生”,即“生态”、“生活”与“生产”作为核心,让红树林、炭窑和渔村社区之间形成共生共存的循环体系,并推动十八丁从单纯的观光渔村,逐步走向“永续发展典范”。

庄白棋说,“生活”代表社区与居民的日常;“生产”则是炭窑与渔业经济体;而“生态”则是红树林的自然环境。无论是10年前的《看见十八丁》,还是十年后的《再看见十八丁》,核心都是以“三生教育”为主,让在地居民与下一代理解家乡的价值。

“早期我们比较着重在教育小朋友,让他们看见在地产业的意义,比如说:为什么有红树林?为什么红树林会延伸出炭窑产业?如今我们更进一步去探讨,像是早年渔民如何利用红树皮制作‘ni siap’(染涩),制成水衣与水裤,这些传统智慧就是生活、生产与生态结合的体现。”

他指出,目前计划正尝试活化两大产业,即染涩(ni siap)复原老一辈的智慧,转化为妇女的手作经济体,并结合蜡染、跨族群文化艺术,研发更多布料与服饰与炭窑转型,探索炭窑副产物的可能性。

“至于产炭之后的炭灰,目前只能低价卖给农业作肥料,但我们希望把这些副产物研发成更有价值的产品,为当地人创造更好的收入,吸引年轻人投入传承。”

庄白棋透露,除了炭窑及染涩,渔业文化也是重点,今年5月份举办的小学生生态营中,孩子们尝试编织渔网,并聆听老渔民讲述过往的捕鱼故事。

“现在的年轻渔民多数直接购买尼龙制的渔网,已经不会自己编网。我们特别邀请一位八十多岁的渔民,教小孩用麻绳编网,再用红树皮水浸泡染涩,让大家感受从前没有尼龙绳时的智慧。”

3元素符永续目标

庄白棋相信,这样的手艺传承若能持续,未来也有机会发展成为一种文创产业。

她强调,十年来最宝贵的成果,就是教育的累积。从最初生态营、社区导览,这些体验让孩子逐步理解家乡故事,并参与工作坊义工服务,让地方骄傲在新世代心中扎根。

她说,十八丁的价值,不只是旅游或经济,而是以一个如何在历史、自然与现代化之间找到永续之道。

庄白棋认为,十八丁的珍贵在于它同时拥有生态红树林、炭窑产业与渔村生活三大元素,正好符合全球所倡导的永续发展目标。

前IT人返乡守炭窑:用现代视角推广家乡

来自十八丁的蔡祺勇,曾在跨国IT公司任职,却选择辞职返乡,接手自1930年代延续至今的家族炭窑。他以第三代制炭人的身份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视角结合,为这座渔村注入新活力。

蔡祺勇说,炭窑不只是体力活,它背后充满科学原理,制炭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环境教育课,因此也积极推广炭窑导览,让游客在体验制炭过程的同时,也认识红树林生态。

他表示,随着《看见十八丁》社造计画的推动,炭窑与社区逐渐互动,让传统炭窑不再只是生产,更转化为教育与文化体验。

他称,这些年努力研发及探讨,推出副产品如木醋液、炭皂、去味炭包,护手洗碗精等逐步商品化,为社区带来额外收益。

他希望十八丁不只是一个旅游点,而是能教育下一代、启发人心的地方。

红树皮染布 老一辈智慧:青年接力守护老手艺

十年前参与《看见十八丁》生态营后,来自十八丁的吴恬盈才从老师口中得知“红树皮可染布”,更惊觉这原本就是家乡长辈早已掌握的智慧。

她称,家人告知才知道,父亲捕鱼时曾穿过以红树皮浸染的水衣水裤,不仅防水耐用,还能抵御海中水母,但这样的传统,却逐渐淡出新生代记忆。

她感慨最可惜的是,这些故事不是长辈主动告知,而是外人先说起来,若不及时记录,渔民早年的智慧将可能断层消失。

如今,吴恬盈投入推广染涩,从一人尝试到如今有青年志工加入,更举办《跨艺共染》活动,结合自然染涩、蜡染与植物印染,让这门工艺走向更多人。同时,她也带动村中妈妈成立缝班,鼓励不同年龄层参与手作,形成世代接力的传承。

她说,《看见十八丁》让她真正理解家乡的美与价值。唯有社区营造,十八丁的故事与智慧才能被保存并延续。

十年来不间断推动:居民活动参与度提升

《看见十八丁》主席蔡函伦透露,自己当年才15岁就被推选为主席,幸得前州议员蔡依霖、社造前辈庄白棋等指导引领与支持,才逐步成长为今天的社区主干。

他强调,《看见十八丁》十年来不间断地推动各类活动,除了累积经验,也培养了一批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,成为十八丁社区的希望力量尖兵。

蔡函伦回忆,早期在十八丁办活动,需挨家挨户卖票、居民对社造活动多抱持观望态度,即使使出各种方法,效果仍有限,但在团队的坚持与努力,如今居民参与度逐见增加,居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同视角 ,这就是《看见十八丁》社造乐见的成果。

他说,如今外地的团体也会受邀参与活动,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穿染涩的布料走时装秀,让团员们是惊更是胆粗粗走上T台体验。他说值得一提的是,以往十八丁过港居民都会把垃圾丢进海里,可是在经过环保社区教育后,小孩子会去阻止家长把垃圾丢进海,使到周遭海面的垃圾少了很多。

团队十年深耕奏效:凝聚社区 吸引外地人

《看见十八丁》署理主席王凌翠指出,社造计划走过十年,逐渐带动居民活力与外界关注,从最初寥寥数人参与,如今已成为凝聚社区与吸引外地人共襄盛举的平台。

她表示,多年来团队坚持深耕,居民参与度已大幅提升,活动不再是同一批人在支撑,甚至吸引非十八丁居民加入,让社造成果《走出十八丁》。

在十八丁土生土长的她坦言,过去外出升学时,常以“来自太平”自我介绍,因为鲜少人听过十八丁,然而如今十八丁已成为知名渔村与生态旅游点,重新赢得社会大众的认识与肯定。

#报导\陈月菁 #光明日报

原文:https://guangming.com.my/%e3%80%90%e6%96%b0%e9%97%bb%e5%a4%9a%e7%82%b9%e7%9c%8b%e3%80%91%e4%bb%8e%e7%82%ad%e7%aa%91%e6%9c%a8%e9%a6%99%e5%88%b0%e7%94%9f%e6%80%81%e5%ae%9d%e5%ba%93-%e5%8d%81%e5%85%ab%e4%b8%81%e5%86%8d%e8%a2%a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