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okportweld

记【跨艺共染肆活动@嘉年华 21.9.2025】

Ni,是染。

Siap,是涩。

从前,它是一种不艳丽、也不甚讨好的颜色。

但它混着红树皮的汁液、手的温度与关心,慢慢浸进布里,化为一层暗褐的保护膜。

这是生存智慧的创造,也是一种质朴乃至粗砺的“涩色”。

它不甚美观,穿在身上硬挺磨人,却在海风与咸水的侵袭下,成为渔人生命的屏障。

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,这门红树皮染布的技艺,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而淡出渔村生活。直到看见十八丁团队出现,Ni Siap 染涩才从老人的记忆中被重新唤醒,蜕变为当代美学的一部分。

从令人刮目相看的染涩服装秀,到朴实动人的文创作品;从地方手艺的守护,到跨艺共染的创新合作——染涩已不再只是布上的色,更是社区连结的象征。

今年9 月,看见十八丁携手拉律峇登县村委会,于太平甘文丁培才华文小学举办跨艺共染嘉年华。

那一天,校园为社区敞开,艺术走进人群。染涩再度遇见了蜡染的细腻笔触,邂逅植物印染的天然纹理。来自不同领域的匠人——传统蜡染守护者、当代设计探索者、生态印染实践者——与十八丁社区民众共同创作,让红树林的古老智慧,与当代的艺术语言展开一场深度对话。现场悬挂着历届跨艺共染的作品,记录了技艺的延续与创作的火花。这场嘉年华,是一次让艺术走入民间、让文化重新发声的集体庆典。

参与这次共创的四组工艺师包括:

  • Batik Tanuntaya 的 Kak Tanti —— 深耕传统蜡染技艺,让人亲手感受蜡与色的呼吸。
  • Cibabond Studio 的 Chingwei 与 Barley —— 这次还以炭为笔,探索当代蜡染的自由表达。
  • Ghomah Batik 的 Eliza Allias —— 以植物印染展现叶脉的自然转色之美。
  • 十八丁染涩艺术家吴恬盈 —— 专注传承染涩红树皮染技艺,让红树林的色泽在现代重现。

他们以匠心展开对话,让霹雳州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。在实验与交流中,他们突破技法与材质的界限,让染涩成为生态智慧与永续工艺的象征。

嘉年华的共创现场,是最动人的篇章。孩子握着布料,在红树皮染出的布面上描绘想象;父母协助拓印树叶,并从展览中了解从前水衣水裤的故事;匠人互相启发,探讨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继续呼吸。这一刻,染涩完成了它的转身,从防风抗盐的生活布料,成为连接世代、沟通文化的载体。

正如马来西亚创意艺术缝纫协会(PSJKM)主席拿督谢月丽所说,传统缝纫与永续纺织技艺,不仅能保存文化,更能赋能社区。透过创意与合作,它们在经济与社会层面上,都开拓出新的可能。这些跨艺共染的成果,让人看见:当传统技艺在共创中被重新理解,地方身份与文化自信也随之被重塑。

每一次对话、每一次动手,都是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。

Ni Siap,不只是颜色。它是红树林的记忆,是渔人的智慧,是手心的温度。

在一针一线的缝合中,看见十八丁缝出故事;在每一次浸染中,染出文化;在交织的布纹与人心之间,织出力量。

当染涩重回人群,文化便不再被悬挂在玻璃橱窗里,而是被双手触摸、被社区延续。

Ni Siap 的色泽,将继续在十八丁的土地上发酵、蔓延、闪光——让文化,以最生活的方式,活下去。

跨艺共染嘉年华,让技艺与情感融入集体创作之中。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与社区民众携 手完成三幅跨艺共染之作,承载着满满的文化共创印记。这场艺术旅程圆满落幕,也 写着 NiSiap 的故事。
这是一场不分肤色与年龄的艺术嘉年华。孩子、父母与长者齐聚校园,用双手触摸色 彩,在共创中描绘属于自己的自然与梦想,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,也让生活本身成为 艺术。
早在 1994 年,Kak Tanti 便于 Kraf Negara 学习传统蜡染技艺。三十年来,她始终以手中的铜壶笔与染料,延续布上的故事。跨艺共染,让她将 NiSiap 融入蜡染,让古老的红树色,与她的作品相互映照。
生态艺术家暨环境行动者 Eliza Allias,始终以自然为灵感、以友善地球为原则进 行创作。她的染料皆取自天然植物,而红树汁更是她熟悉的媒介。当作品与染涩的邂 逅,让她的作品在温柔的褐色中诉说自然的共生之美。
Cibabond Studio 的 Chingwei 与 Barley,引导学生们亲手握起铜壶笔,在布上勾勒 想象的纹理。一点一线之间,孩子们感受蜡染的温度,也在创作中学习与自然、与传 统的连结。
复刻自当年渔民使用的染涩水衣水裤,旁边展示的是等待民众共同上色的共染蜡染作 品。左侧的画框以麻面布料描绘红树林生态——水獭、白鹭与螃蟹共生的画面; 右侧则以人造纤维 Viscose 将结合红树汁染色,在传统与创新的对话中,延续染涩的 精神。
十八丁染涩艺术家吴恬盈向孩子们分享染涩的故事与扎染的技巧。小朋友亲手触摸红 树汁液,让传统染涩文化被重新点亮。